2025年来了。年前有不少朋友问我,会展业走势将如何?我的看法是,应好于2024年。
大环境向好的积极因素
如此判断,是因为大环境向好,积极因素反映在四方面:
一是,中央扩内需的政策引导,必将促进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与此关联的展会因而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其中,会展+文旅的融合热度将继续升温。
二是,12万亿财政巨额资金分三年(2025-2027)投入,加上信贷资金的配合,市场预期明显改善。这些资金加持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和补短板的民生领域(如育儿与养老),将为会展业服务制造业、高新产业、民生产业提供新的需求。

三是,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将有利于中国主办方出境办展和中国企业出境参展。
四是,政府展项目的市场化转型进入稳定阶段,在对展会市场减小减缓冲击的同时,项目自身符合商业化逻辑的能量将逐步释放,将成为会展业发展的新动力。
会展业“躺赢”的时代已经过去
大环境向好,肯定有利于会展业发展。但并不等于会展业可以“躺赢”,更不等于会展业可以回到高歌猛进的时代。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会展业因产业、人口带来的发展红利时期已然过去(本人认为从2015年起,红利时期就结束了)。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式微,再加新冠病疫来袭,一大批企业退出会展业(而新创企业鲜见),会展项目减少,以及政府展清理、转型,会展业已从高增长转为低增长,以致2023年较之2019年是负增长。而刚刚过去的2024年,会展企业大多感觉经营困难。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时期。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格局、新质生产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是引领此番调整的大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是中央在2017年提出的)。但许多会展企业意识迟钝,依然在老路上蹒跚而行,内卷式的竞争加剧。
上述两方面,前者是外部因素对会展业的影响,后者是会展业内部分业者应变不力的状况。两者关联,相互作用。
新的一年,会展业应以识变、应变、求变的积极态度,才能抓住宏观经济向好所带来的新机遇,创造出新的业绩。
会展主办方应变迎新之策
会展项目是会展业发展的驱动力量。故而,会展主办方是会展业识变、应变、求变的主导力量。如何在2025年开创新局面,个人拙见如下:
01 开展市场调研,查找问题。
针对既有项目的经营困难,尤其是销售困难,组织调研:一是了解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变化对项目经营的影响;二是了解客商参展的意愿与诉求;三是了解竞品项目的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自身项目陷入困境的主要问题。
02 坚持问题导向,确定整改措施。
如项目与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失配,且处于连续三年亏损状态(包括仅靠政府奖补资金苟延的项目),应果断关停止损。
如项目尚有市场,但规模长期上不去,且销售价格长期偏低,与同主题展会又竞争激烈,可寻求合作办展。
如项目在新形势下仍有发展空间,应通过增加新的板块扩大展览范围,促使营收增长。

如项目仍有存续前景,但品质不佳,应加大邀观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尤其是现场服务质量),改善受众体验。
如因项目经理能力偏弱影响了发展,应及时调整。意识老化、技能老化、不思创新的项目经理,是许多有市场的项目长期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
以上整改措施,只是针对普遍性问题的建议。然实际情况复杂,往往是许多问题交织,甚至盘根错节。但坚持问题导向加以整改,应是正确的方法论。如何选择整改措施并可奏效,一要抓主要矛盾,以内因转化促外因转化;二要通过实践检验整改措施的效果,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直至达成整改目标。此乃毛泽东思想,见诸《矛盾论》《实践论》。
03 积极探索创新发展

在理念上,要向“新会展”转型,努力成为营销综合服务提供商,尤其是成为展览+会议+活动+垂媒的会展主办方。
在方向上,要在服务扩内需上下功夫。而服务扩内需须重视“两个依靠”,即依靠创新增加发展活力、依靠融合发展拓宽市场。
在业务上,要在营销上做文章。营销是销售的重要组成,好的营销必须助力销售。优化营销既要增加营销投入(尤其是人力投入),也要促使营销从花钱转向挣钱。
在创办新项目上,我认为要审慎。建议依托存量孵化增量,即从老项目中孕育新项目,包括老项目的异地复制。
在管理上,要考核创新作为。经营目标中应设有量化的创新指标。创新指标要与增加营收挂钩。
在人才上,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尤其是营销、项目经理两方面的新型人才。
2025年展览业趋势:是什么塑造了贸易展会的未来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2025年国际商业展览市场的整体表现,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展望。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基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数据的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分析;二是值得关注的十大关键数据;三是当前展览业所呈现的核心发展特征。整体发展状况根据《UFI全球展览行业晴雨表》最新数据,2025年全球展览行业整体呈现相对强劲的增长态势。在2024年实现16%的收入增长基础上,UFI预计2025年全球行业收入增幅将进一步达到18%。数据同时
0评论2025-11-0828
张凡 | 中国会展业的竞争性发展与“十五五”导航
会展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是会展业的常态。中国会展业的竞争性发展,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一强一弱” | 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在国际上,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表现为“一强一弱”:强的是:中国参展商群体强大,每年出境参加经贸展览的中国企业超过3万余家(包括一个企业在一年内参加多个境外展会),为全球之最。这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强大,同时表明中国企业善于借助国际展会拓展对外贸易。弱的是:在全
0评论2025-11-0812
王文涛部长三场论:给低迷的中国会展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10月24日,商务部王文涛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应用场、利润场”,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对中国股市来说,绝对是个利好信号,而对对眼下有点低迷的会展业来说,更是个实打实的利好。先说当下现状——这两年会展业确实有点“蔫儿”,尤其是今年:不少中小展会要么缩水要么延期,参展商喊着“预算紧”,观众吐槽“没新意”,连场馆都在愁空场率。但部长这“三场论”一抛出来,等于给会展业指了条“高
0评论2025-10-2618
展馆自办展:场地优势在手,为何仍举步维艰?
展馆自办展确实很难。大家发现没有?最近这几年,很多展馆都开始动心思,自己办展了。其实,很多展馆前些年早就悄悄布局,搞了自己的品牌展会。但更多的展馆,是这一两年才真正下定决心,把“自办展会”当成个正经事儿来抓。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嘛!这几年市场环境变化快。对一些展馆来说,光靠租场地收租金,远远不够,压力太大了,总想开辟个新的增长点。所以,在展馆运营之外,他们又设立了自办展板块。但是,话又说回
0评论2025-10-2615
做策划 不是会展专业毕业生的求职方向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据分析,读研将有150万人,跨入公务员行列的(含“参公”的事业单位)可能超过200万人(看政府招考规模),还有近700万人需要通过市场找工作(其中,可能有少数人创业,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躺平“啃老”)。从目前形势看,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不小。市场求职就是从商毕业生通过市场找工作,应聘单位基本是商业机构。这些机构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企
0评论2025-10-1929
各类会展名称中“全球”和“国际”的使用规则
“国际”与“全球”在论坛和大会命名中的使用,绝非随意互换,而是隐含了目标定位、参与结构、主办方背景及影响力的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二者的核心区别和使用规则:用词内涵与定位差异1、“国际”(International)侧重跨国协作:指会议参与方来自多个国家(通常≥3国),强调打破单一国家界限的交流协作。例如,国际标准要求境外参会者占比≥40%或覆盖≥3个国家/地区。区域化倾向:可能聚焦特定区域议题(如“亚太国
0评论2025-10-1928
德国展览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展览业的启示
最近看了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发布的2025-2026行业趋势报告《德国贸易展览会行业:变化是我们永恒的伙伴》(Trends 2025/2026 The German Trade Fair Industry: Change is Our Constant Companion),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在很多人认为相对比较传统的德国展览行业,从业人员正在思考的行业变革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二是在报告的每一部分最后都介绍了作者(AUMA团队成员)的情况,不仅附了照片,还写明了出生年份。今天的推文
0评论2025-10-0726
张凡:会展业“人工智能+”的行动选择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印发。《意见》出台于全国“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形成之际,意义重大。2024、202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此次《意见》给出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路线图。——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即2027年、2030年、2035年实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
0评论2025-08-3029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会展经济如何完成“战略转型”?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中国会展经济正以独特的姿态崛起,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2025年上半年,我国会展经济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共举办投资类展会超100场,贸易类展会超300场,消费类展会超500场。各地举办的经贸类展会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三大展会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不仅印证了会展经济作为“黄金引擎”的强劲动能,更揭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
0评论2025-08-0946
海外展会频遭撤展,中国企业正面临怎样的“国际规则”?
最近,海外两场展会上的中国企业接连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在宝马工程机械展上,一家中国企业的紧凑型轮式装载机被指抄袭荷兰公司产品,被法院裁定撤展;紧接着在欧洲自行车展上,中国某知名自行车企业推出的全新电动自行车,因涉嫌抄袭瑞士品牌产品,被主办方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撤展。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展会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然而,欧美等发达市场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机制,使
0评论2025-08-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