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自办展确实很难。
大家发现没有?最近这几年,很多展馆都开始动心思,自己办展了。
其实,很多展馆前些年早就悄悄布局,搞了自己的品牌展会。但更多的展馆,是这一两年才真正下定决心,把“自办展会”当成个正经事儿来抓。
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嘛!
这几年市场环境变化快。对一些展馆来说,光靠租场地收租金,远远不够,压力太大了,总想开辟个新的增长点。所以,在展馆运营之外,他们又设立了自办展板块。
但是,话又说回来,展馆自己办展,那可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您别看它有场地这个天大的优势,但真要把一个展从无到有、再到红红火火地办起来,那受到的限制可真不少,处处都是“紧箍咒”。
第一个难:怎么跟客户“不伤和气”?别跟客户抢饭吃?
这是最直接的一个矛盾。展馆的核心客户是谁?是那些租场地的主办单位啊!
人家来你这儿办个“汽车展”,你转头自己也搞个“汽车展”,人家来你这儿办个五金展,你也办个五金展,时间还挨着,主题一样或者差不多,那人家主办肯定不干啊!这不是抢生意(赶客)嘛?以后谁还敢来你这儿办展?
所以啊,展馆自办展会,首先得“避嫌”。
好的主题、热门的题材,基本上都被那些专业的主办单位占完了。
你总不能去抢别人的饭碗。那剩下的呢?往往就是些比较小众、比较“冷”的题材。
你说,专挑这些没人要的题材来做,难度能不大吗?这就像别人挑剩下的菜,你得用这些菜做出一桌宴席来,考验的是真功夫。
第二个难:体制内的“束手束脚”
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国有展馆的同仁深有体会。很多展馆都是国资背景,办展是个投资行为,需要真金白银地投钱、需要组建团队、需要市场推广。
但国有体制下,花钱、用人都有规矩,不能像民营企业那样“一言不合就砸钱”。
自办展投入大啊。他投一分钱都得有说法,都得对结果负责。万一亏了,这责任谁来担?
所以啊,决策过程就会特别谨慎,甚至有点畏首畏尾。这种“怕犯错”的心态,在需要魄力和快速反应的展览行业里,有时候就显得特别吃亏。
这不像民营老板,看准了方向,拍板就干,盈亏自己扛。
第三个难:专业的人不好找,也留不住
办展是个系统工程,最核心的是什么?是人!是那个能拉来参展商、能招来观众、能把现场管理得井井有条、会打造品牌展会的团队。
可展馆过去的强项是物业管理、是场地服务,真要组建一支能征善战的招展销售团队、项目管理团队,那可是个大难题。
为啥难?还是钱和机制的问题。
由于投资上的限制,展馆在引进优秀人才时,在薪酬待遇上可能就没那么有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激励机制往往不够灵活,不够“刺激”。你想啊,人家民营公司可能一个项目做好了,奖金能发一大笔。
展馆这边呢?可能就是发点过节费,或者评个“先进个人”。这对于需要冲劲的销售人才来说,吸引力自然就打折扣了。没人才,再好的想法也是空中楼阁。
第四个难:外部竞争白热化
就算以上三个难题都解决了,展馆真正办起展来,还得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现在的展览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不是说你有个场地,就能把展办好的。
市场上有经验丰富的民营主办,有资金雄厚的外资巨头,还有各种线上平台的冲击。
你一个刚入行的“新兵”,要怎么跟这些“老江湖”们竞争?人家品牌响、渠道广、客户关系深,你拿什么去跟人家拼?
所以啊,展馆自营展会,真是一步一个坎。特别是国资背景的展馆,更爱惜自己的“羽毛”,生怕办砸了,既损失了钱,又坏了名声。
但是,路是人走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觉得,这事儿肯定不是死路一条。关键在于,要换个思路,不能再用老眼光看问题。
怎么换思路?核心可能就在于“合作”与“结合”。
你展馆有场地、有政府资源、有本地影响力,但你缺经验、缺团队、缺市场化的机制。那正好啊,市场上有那么多擅长办展的民营主办、外资主办,他们缺的可能就是稳定的场地和资源。
大家坐下来好好聊聊,怎么合作?
是不是可以搞“合资”呀? 你出场地和部分资源,他出团队和运营经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是不是可以做“定制化服务”呀? 你不直接办展,而是为那些有潜力的主办提供更深度的服务,比如联合营销、数据共享,从“房东”变成“合作伙伴”。
是不是可以搞“生态联动”呀? 把你的展会和本地的产业、旅游、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做出别人复制不了的特色。
这些模式,现在行业里已经有不少展馆在悄悄尝试了。虽然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模板,但大家都在摸索。
总而言之,展馆自营展会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它考验的不仅是资源,更是智慧、勇气和开放的心态。最终能走通的,肯定是那些既能认清自身局限,又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借力打力”的展馆。
所以啊,这事儿就看谁能想明白,谁能迈出那一步,谁能把合作的文章做足。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5年展览业趋势:是什么塑造了贸易展会的未来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2025年国际商业展览市场的整体表现,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展望。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基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数据的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分析;二是值得关注的十大关键数据;三是当前展览业所呈现的核心发展特征。整体发展状况根据《UFI全球展览行业晴雨表》最新数据,2025年全球展览行业整体呈现相对强劲的增长态势。在2024年实现16%的收入增长基础上,UFI预计2025年全球行业收入增幅将进一步达到18%。数据同时
0评论2025-11-086
张凡 | 中国会展业的竞争性发展与“十五五”导航
会展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是会展业的常态。中国会展业的竞争性发展,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一强一弱” | 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在国际上,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表现为“一强一弱”:强的是:中国参展商群体强大,每年出境参加经贸展览的中国企业超过3万余家(包括一个企业在一年内参加多个境外展会),为全球之最。这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强大,同时表明中国企业善于借助国际展会拓展对外贸易。弱的是:在全
0评论2025-11-085
王文涛部长三场论:给低迷的中国会展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10月24日,商务部王文涛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应用场、利润场”,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对中国股市来说,绝对是个利好信号,而对对眼下有点低迷的会展业来说,更是个实打实的利好。先说当下现状——这两年会展业确实有点“蔫儿”,尤其是今年:不少中小展会要么缩水要么延期,参展商喊着“预算紧”,观众吐槽“没新意”,连场馆都在愁空场率。但部长这“三场论”一抛出来,等于给会展业指了条“高
0评论2025-10-2614
做策划 不是会展专业毕业生的求职方向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据分析,读研将有150万人,跨入公务员行列的(含“参公”的事业单位)可能超过200万人(看政府招考规模),还有近700万人需要通过市场找工作(其中,可能有少数人创业,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躺平“啃老”)。从目前形势看,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不小。市场求职就是从商毕业生通过市场找工作,应聘单位基本是商业机构。这些机构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企
0评论2025-10-1922
各类会展名称中“全球”和“国际”的使用规则
“国际”与“全球”在论坛和大会命名中的使用,绝非随意互换,而是隐含了目标定位、参与结构、主办方背景及影响力的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二者的核心区别和使用规则:用词内涵与定位差异1、“国际”(International)侧重跨国协作:指会议参与方来自多个国家(通常≥3国),强调打破单一国家界限的交流协作。例如,国际标准要求境外参会者占比≥40%或覆盖≥3个国家/地区。区域化倾向:可能聚焦特定区域议题(如“亚太国
0评论2025-10-1917
德国展览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展览业的启示
最近看了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发布的2025-2026行业趋势报告《德国贸易展览会行业:变化是我们永恒的伙伴》(Trends 2025/2026 The German Trade Fair Industry: Change is Our Constant Companion),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在很多人认为相对比较传统的德国展览行业,从业人员正在思考的行业变革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二是在报告的每一部分最后都介绍了作者(AUMA团队成员)的情况,不仅附了照片,还写明了出生年份。今天的推文
0评论2025-10-0723
张凡:会展业“人工智能+”的行动选择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印发。《意见》出台于全国“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形成之际,意义重大。2024、202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此次《意见》给出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路线图。——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即2027年、2030年、2035年实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
0评论2025-08-3027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会展经济如何完成“战略转型”?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中国会展经济正以独特的姿态崛起,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2025年上半年,我国会展经济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共举办投资类展会超100场,贸易类展会超300场,消费类展会超500场。各地举办的经贸类展会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三大展会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不仅印证了会展经济作为“黄金引擎”的强劲动能,更揭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
0评论2025-08-0941
海外展会频遭撤展,中国企业正面临怎样的“国际规则”?
最近,海外两场展会上的中国企业接连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在宝马工程机械展上,一家中国企业的紧凑型轮式装载机被指抄袭荷兰公司产品,被法院裁定撤展;紧接着在欧洲自行车展上,中国某知名自行车企业推出的全新电动自行车,因涉嫌抄袭瑞士品牌产品,被主办方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撤展。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展会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然而,欧美等发达市场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机制,使
0评论2025-08-0944
陈旭:这两个产品做好,展会就成功了
干会展这行二十多年,见多了形形色色的展会,有的门庭若市,有的冷冷清清。要说里面有什么门道,我琢磨来琢磨去,发现那些做得好的展会,手里都攥着两样“宝贝”产品——一个是做得扎实的展品手册,另一个是贴心的采购指南。一个成功的展会,都会将这两个“宝贝”产品做到极致。这两个产品做好,展会就成功了。先说说展品手册。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印印参展商名单就完事儿的。好的展品手册,得让人翻开就眼前一亮:哪些大牌企业来了,
0评论2025-07-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