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德合作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20周年,从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至今,除了常规的志愿者服务,他们的师生每年都要来进博会开展现场调研和深度参与服务,还派学生参加会展新闻报道实习。11月8日在第七届进博会现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春雷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进博会为会展和传播专业的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国际课堂。
会展中国:您是第几次来参加进博会?请以会展专业学者视角,谈一下进博会对中国在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王春雷:这是我第六次参加进博会,仅一次因为出差错过。我对本届进博会的总体印象可以用“国际化”、“创新”、“合作”和“绿色”等几个关键词概括。进博会不仅展示了全球多个领域最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也体现了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对国际交往与合作的重视。
举办进博会,首先是我国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面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进博会的四大功能中,不仅包括开放合作和国际贸易,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区域协同发展,还有国际间的人文交流。
第二,我比较关注的是针对进博会特殊开放政策的常态化安排。今年国家层面提出要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落实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等,都是非常好的开放举措。非常期待进博会上的特许审批等政策能够进一步常态化,以促进更好地对外开放与合作。
会展中国:您认为进博会举办七届以来,对中国会展业有哪些影响?
王春雷:首先就是提振信心。应该说进博会的连续举办,使全世界对中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信心提高了。第二是会展从业人员对整个行业的信心在进博会当中也得到了提升。还有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因为进博会的连续举办,也会提升对会展业的认知。第三是对会展多个方面的引领和示范,如进博会在会展项目管理方面,也为会展运营管理积累了高标准经验,特别是在绿色化安全管理、城市对重大活动的综合性保障等方面,应该说也树立了标杆。
会展中国:您所在的高校参与了进博会的哪些工作?
王春雷:我所在的会展与传播学院,目前主要的专业有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活动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新闻学,还计划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这些专业都能在进博会的会展运营和传播活动中得到应用,所以说进博会对于我们整个学院的老师和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舞台。他们参与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进博会对我们学院各专业的老师都是非常好的研究题材,无论是从服务国家战略,还是具体到观众体验的改进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有很好的选题。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这么好的会展国际化舞台就在家门口举办,是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会展中国:您是否认同会展具有“乘数效应”的说法?
王春雷:我非常认同会展业具有“乘数效应”这个说法,就像会展业以前提的1比9效应,或是现在有观点认为是1:N等效应。其实“乘数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会展活动举办所带来的间接和诱发效应。所以,除了会展业本身的直接经济效益,我们还应该关注它对相关产业产生拉动作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旅结合,以及推动社会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我觉得,在这些方面,可能是会展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进博会可以着力提升的一些方面。
会展中国:你们是否对会展“乘数效应”有相关的研究?
王春雷:关于进博会甚至更大的会展业的“乘数效应”课题,还有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我们学院的团队一直在关注。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是用持续的研究为放大包括进博会在内的会展业的“乘数效应”建言献策。因为我们学校有专门的经贸直报站,我们会把相应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提交给相关部门,如2021年我们承接了上海市商务委委托的一个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的专项研究,并提出一些比较便于落地的政策建议,也获得了上海市相关领导的批示。同时我们也围绕会展业的经济影响,给南京市贸促会、浦东新区商务委等机构做了相应研究。总的来说,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多方印证了会展具有独特的“乘数效应”。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积极拓展会展的综合价值。这几年无论是研究还是本科生的培养方向,除了侧重于商贸类的会展活动,我们还和一些街道、社区合作,这些参与和研究体现了会展活动的社会价值。
希望未来进博会能持续优化展会体验,加强数字化转型,丰富创新产品,强化后续服务,包括搭建好线上线下联动平台等,进一步扩大进博会包括整个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当然,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进博会的一些成功做法能够更好地辐射或者影响到我们中国会展业。衷心祝愿进博会越办越好!
张凡:会展业“人工智能+”的行动选择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印发。《意见》出台于全国“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形成之际,意义重大。2024、202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此次《意见》给出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路线图。——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即2027年、2030年、2035年实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
0评论2025-08-309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会展经济如何完成“战略转型”?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中国会展经济正以独特的姿态崛起,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2025年上半年,我国会展经济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共举办投资类展会超100场,贸易类展会超300场,消费类展会超500场。各地举办的经贸类展会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三大展会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不仅印证了会展经济作为“黄金引擎”的强劲动能,更揭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
0评论2025-08-0922
海外展会频遭撤展,中国企业正面临怎样的“国际规则”?
最近,海外两场展会上的中国企业接连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在宝马工程机械展上,一家中国企业的紧凑型轮式装载机被指抄袭荷兰公司产品,被法院裁定撤展;紧接着在欧洲自行车展上,中国某知名自行车企业推出的全新电动自行车,因涉嫌抄袭瑞士品牌产品,被主办方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撤展。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展会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然而,欧美等发达市场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机制,使
0评论2025-08-0926
陈旭:这两个产品做好,展会就成功了
干会展这行二十多年,见多了形形色色的展会,有的门庭若市,有的冷冷清清。要说里面有什么门道,我琢磨来琢磨去,发现那些做得好的展会,手里都攥着两样“宝贝”产品——一个是做得扎实的展品手册,另一个是贴心的采购指南。一个成功的展会,都会将这两个“宝贝”产品做到极致。这两个产品做好,展会就成功了。先说说展品手册。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印印参展商名单就完事儿的。好的展品手册,得让人翻开就眼前一亮:哪些大牌企业来了,
0评论2025-07-2524
一链一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一链一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正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这句简洁有力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会展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而在此基础上,我今天提出的“一城,一链一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理念,则可能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我的原意是强调通过一座城市聚焦一条优势产业链,并举办一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展会
0评论2025-07-2517
出海参展,知识产权是剑还是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出海参展成为众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出海参展也充满了知识产权风险,稍有不慎,企业可能面临侵权指控,陷入法律纠纷,甚至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出海参展的知识产权风险,分享构建知识产权 “护盾” 与 “利剑” 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出海参展常见知识产权风险出海参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集中在商标、专利、著作权以及不正当竞争
0评论2025-07-1226
一个展位,联通整个会展业
一个展位,联通整个会展业展位有多重要?在会展业中的地位有多高?这么说吧,展位就是“帝位”。没有展位,会展业基本不复存在。干会展的人都说自己知道“展位”。其实“展位”并不简单,很多人不一定说得清楚。一个展位,联通整个会展业。展商(参展企业)通过展会主办方购买(租赁)展位的短期使用权。展会主办方通过会展场馆购买(租赁)场馆的短期使用权。展商(参展企业)委托搭建商对展台进行设计搭建。主场服务商就像个大管
0评论2025-07-0334
会展已经成为招商新引擎
旭说会展天津的招商群体应该是国内最拼的招商群体之一了吧。过去十来年,我曾经接待过十几拨天津市及各区负责招商的领导。他们来到我们举办的展会现场,去谈企业、做推广、开专场推介会。我们展会开到哪里,他们去到哪里。我特别尊重敬业的人,所以对他们印象特别深刻。想做好招商工作确实不易,他们整天出差,到处洽谈,不比我们轻松。公平竞争政策下,会展如何赋能地方招商?2024年8月1日国务院正式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0评论2025-07-0319
展会销售为什么不愿打电话?这些“病根”得根治!
朋友说:他总是苦恼展会销售的电话量太少,难出单。“劝说”、“整改”了好几轮,效果都不明显。大家还是“不太乐意”打电话。他认为展会销售的电话量直接关系客户邀约效果,但不少员工一到打电话就“摆烂”。作为老板,他心想:你不打电话,能用其他手段出单也行啊!但他不出单。这就很严重了。这事得解决!于是来问我。我左思右想,也没什么好招。得分析原因。不过,除了大家熟悉的被拒率高、话术差这些原因,应该还有一些“深层
0评论2025-06-1425
张凡:高校会展专业 如何打造“微课程”
根据教育部“双千计划”,不少高校会展专业正在准备开设“微课程”。近两个月来,本人就此与多位高校会展专业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微课程 ” 教学就业技能 按教育部的“双千计划”,高校开设的“微课程”,是向大学毕业生讲授和训练就业技能的课程。所谓技能,是指毕业生求职上岗后的动手能力(实操业务的能力)。“微课程”所教学的专业技能,应该是有助于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技能。因此,“微课程”不是教学书本知识。会展专业
0评论2025-06-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