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内会展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规模缩水、效益下降、展商与主办方矛盾升级等问题频发,自媒体上频繁曝光的展会观众荒及部分展会的维权风波更是加剧了行业的信任危机。然而,挑战往往孕育着机遇,会展业若能在逆境中重塑自身价值,强化客户信任,将有望实现逆境重生。
一位资深从业者日前向笔者表示,今年的行情下很多企业削减参展预算,导致会展项目普遍缩水,而这种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企业缩减开支时优先砍掉参展预算的情况几乎已成惯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在参展企业心目中展会的价值并非不可替代,尤其是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下企业营销替代手段较多,展会如果不能提高专业性和独一无二的价值是很容易被参展企业抛弃的。

首先,展会专业化是保证展会价值的重要基础。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会展业长期以来更侧重于“大而全”的展示效果,但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的精细化、专业化的需求。在追求“宏大叙事”和大国风范的风气下,很多展会尤其是政府主导型展会往往非常注重规模,因此偏好追求大而全,从而将展会做成大杂烩。综合性展会的规模虽然宏大,但正因为包罗万象涉及行业众多,专业观众邀约的难度也更大,在以往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有政府资源背书的情况下尚能维持基本的人气。但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企业对钱袋子看得更紧,参展、采购均更加慎重,对展会效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效果保证,即便是政府展,企业也很可能不再“给面子”。
今年以来,很多政府型展会迫于形势需要开始市场化转型之路,而有些展会项目大而全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南方某知名政府型展会此前展览规模一度达到数十万平方米,然而今年市场化招商后却面临着重重困境,正是这种弊端的体现。因此,对于广大的展会主办机构而言,追求大而全不如追求小而精,在垂直领域内深耕确保展会专业度,才能让客户持续买单。
其次,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体验,不要让展商和观众败兴而归。最近几个月以来,关于展会维权的案例不少。不久前,北京某知名婚博会爆发消费者维权的问题,参展企业在展会期间收钱后跑路,消费者因无法找到商家只能找到主办机构维权。此种事情并不罕见,多发于消费类展会,尤其以农副产品、家装建材等展会居多。这类展会上部分商家或因产品质量问题,或因经营状况问题与消费者产生纠纷。这类展会直面消费者,消费者作为展会观众,出于对展会平台的信任而产生消费行为,后续的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必然牵连到主办单位。对于展会主办方来说,展商与观众都是展会的重要资源,是关系到品牌延续的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或置之不理,必然影响展会后续发展。然而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期望主办方对参展企业进行筛选审核乃至强力监督,恐怕无异于缘木求鱼。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小型企业的倒闭风险增加,直面客户群体的消费类展会务必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和管理,降低风险企业的参展比例也是降低主办方的风险。对于观众(消费者)来说,在展会上“被坑”必然对展会产生不良印象,如果主办方不能给予妥善解决,那么其参展体验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提升客户体验的本质就是处理好展商和观众的关系。

第三,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展会的内容。展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吊住客户的胃口,无论是形式创新还是内容创新,都能够给参展参会群体带来不同的获得感。当然,内容创新要优于形式创新。创办于2004年的深圳文博会是由多个国家部委和广东省、深圳市联合主办的高级别政府展,早在2006年就已经获得了UFI认证,有着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称号。这样的展会尚且在不断更新内容,文博会自2023年起增加了由中宣部主办的文化强国论坛,这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高级别政府展的地位,并且提升了其展会层次,受到了大量关注。此类内容创新在很多政府主导型展会发展过程中都有着显著的体现。比如广交会自2021年第130届起开始举办珠江国际经贸论坛;中关村论坛自2020年开始与北京科博会融合举办。国家级展会尚且需要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迎合市场需求,市场化的商业类展会更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关于展会创新路径,跟着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而动是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以前面提到的文博会为例,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论坛的创办是对国家政策的呼应和贯彻,增加这一板块的内容不仅可以获得官方的认可和关注,相关企业参与的动力也会更强。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近年来国家提倡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发展,因此很多展会都设置了相应的展区,比如北京服贸会、上海工博会等皆是如此,杭州更是举办了数字贸易博览会。绿色低碳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和题材。自国家领导人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承诺之后,各领域的实践不断推进、各行业的标准不断涌现。在会展行业,一方面,相关的会展活动尤其是各类论坛峰会迅速成为热门题材;另一方面,会展行业企业及各类机构、组织也有不少投身相关领域,在绿色办展和会展绿色服务上进行创新。相信这些具有超前眼光的机构能够在逆境下找到更多机会。
古人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处于当前的逆境之下,只有不断改变,顺应时代发展和政策导向,创新展会内容,提升专业水平,才能保持展会生命力和竞争力!
2025年展览业趋势:是什么塑造了贸易展会的未来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2025年国际商业展览市场的整体表现,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展望。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基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数据的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分析;二是值得关注的十大关键数据;三是当前展览业所呈现的核心发展特征。整体发展状况根据《UFI全球展览行业晴雨表》最新数据,2025年全球展览行业整体呈现相对强劲的增长态势。在2024年实现16%的收入增长基础上,UFI预计2025年全球行业收入增幅将进一步达到18%。数据同时
0评论2025-11-0828
张凡 | 中国会展业的竞争性发展与“十五五”导航
会展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是会展业的常态。中国会展业的竞争性发展,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一强一弱” | 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在国际上,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表现为“一强一弱”:强的是:中国参展商群体强大,每年出境参加经贸展览的中国企业超过3万余家(包括一个企业在一年内参加多个境外展会),为全球之最。这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强大,同时表明中国企业善于借助国际展会拓展对外贸易。弱的是:在全
0评论2025-11-0812
王文涛部长三场论:给低迷的中国会展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10月24日,商务部王文涛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应用场、利润场”,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对中国股市来说,绝对是个利好信号,而对对眼下有点低迷的会展业来说,更是个实打实的利好。先说当下现状——这两年会展业确实有点“蔫儿”,尤其是今年:不少中小展会要么缩水要么延期,参展商喊着“预算紧”,观众吐槽“没新意”,连场馆都在愁空场率。但部长这“三场论”一抛出来,等于给会展业指了条“高
0评论2025-10-2618
展馆自办展:场地优势在手,为何仍举步维艰?
展馆自办展确实很难。大家发现没有?最近这几年,很多展馆都开始动心思,自己办展了。其实,很多展馆前些年早就悄悄布局,搞了自己的品牌展会。但更多的展馆,是这一两年才真正下定决心,把“自办展会”当成个正经事儿来抓。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嘛!这几年市场环境变化快。对一些展馆来说,光靠租场地收租金,远远不够,压力太大了,总想开辟个新的增长点。所以,在展馆运营之外,他们又设立了自办展板块。但是,话又说回
0评论2025-10-2615
做策划 不是会展专业毕业生的求职方向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据分析,读研将有150万人,跨入公务员行列的(含“参公”的事业单位)可能超过200万人(看政府招考规模),还有近700万人需要通过市场找工作(其中,可能有少数人创业,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躺平“啃老”)。从目前形势看,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不小。市场求职就是从商毕业生通过市场找工作,应聘单位基本是商业机构。这些机构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企
0评论2025-10-1929
各类会展名称中“全球”和“国际”的使用规则
“国际”与“全球”在论坛和大会命名中的使用,绝非随意互换,而是隐含了目标定位、参与结构、主办方背景及影响力的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二者的核心区别和使用规则:用词内涵与定位差异1、“国际”(International)侧重跨国协作:指会议参与方来自多个国家(通常≥3国),强调打破单一国家界限的交流协作。例如,国际标准要求境外参会者占比≥40%或覆盖≥3个国家/地区。区域化倾向:可能聚焦特定区域议题(如“亚太国
0评论2025-10-1927
德国展览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展览业的启示
最近看了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发布的2025-2026行业趋势报告《德国贸易展览会行业:变化是我们永恒的伙伴》(Trends 2025/2026 The German Trade Fair Industry: Change is Our Constant Companion),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在很多人认为相对比较传统的德国展览行业,从业人员正在思考的行业变革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二是在报告的每一部分最后都介绍了作者(AUMA团队成员)的情况,不仅附了照片,还写明了出生年份。今天的推文
0评论2025-10-0726
张凡:会展业“人工智能+”的行动选择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印发。《意见》出台于全国“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形成之际,意义重大。2024、202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此次《意见》给出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路线图。——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即2027年、2030年、2035年实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
0评论2025-08-3029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会展经济如何完成“战略转型”?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中国会展经济正以独特的姿态崛起,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2025年上半年,我国会展经济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共举办投资类展会超100场,贸易类展会超300场,消费类展会超500场。各地举办的经贸类展会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三大展会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不仅印证了会展经济作为“黄金引擎”的强劲动能,更揭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
0评论2025-08-0944
海外展会频遭撤展,中国企业正面临怎样的“国际规则”?
最近,海外两场展会上的中国企业接连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在宝马工程机械展上,一家中国企业的紧凑型轮式装载机被指抄袭荷兰公司产品,被法院裁定撤展;紧接着在欧洲自行车展上,中国某知名自行车企业推出的全新电动自行车,因涉嫌抄袭瑞士品牌产品,被主办方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撤展。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展会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然而,欧美等发达市场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机制,使
0评论2025-08-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