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当下现状——这两年会展业确实有点“蔫儿”,尤其是今年:不少中小展会要么缩水要么延期,参展商喊着“预算紧”,观众吐槽“没新意”,连场馆都在愁空场率。但部长这“三场论”一抛出来,等于给会展业指了条“高质量回血”的明路。 首先,“试验场”直接给会展业加了“新内容buff” 以前展会总爱堆“老面孔”,如今就连老面孔都快撑不住了。现在全球创新要在中国试,会展就能当“首发阵地”(注意:首发经济):比如AI设备、生物科技新品,不用再跑去海外展会露脸,直接把“全球首展”“中国首秀”搬进国内会展中心——这不仅能把参展商(尤其是外企)的积极性拉满,还能让观众愿意掏门票、企业愿意掏展位费,解决了“展会没看头”的老毛病。 其次,“应用场”是会展业的“流量密码”。 中国市场大,创新成果要落地,就得靠会展搭“供需桥”:比如新能源汽车的新电池技术,在展会上既能对接车企,又能链接充电桩运营商;医疗新器械能直接和医院、经销商面对面。以前会展是“摆展品”,现在成了“谈落地”——这种“带着订单来、拿着合作走”的展会,谁会嫌多?低迷的会展业缺的就是这种“能变现”的场景。 最后,“利润场”更是给会展业吃了颗“定心丸”。 参展商来中国不是做慈善,是要赚钱的——当中国市场能让他们赚到真金白银,会展业自然成了“必选项”:以前外企可能只参加进博会、广交会这种顶流展会,现在会主动布局区域展、专业展;国内企业也会愿意升级展位、搞新品发布。会展业的“低迷”,本质是“价值感不足”,而“利润场”恰恰补上了这个短板。 说得直白点儿,王文涛部长这“三场论”不是空口号——它让会展业从“搭台子”的配角,变成了“促创新、做交易”的主角。 眼下会展业缺的不是场馆,是“能吸引人来、能让人赚到钱”的内核,而“试验场+应用场+利润场”,刚好把这个内核给做实了。 接下来就看会展行业能不能接住这波红利,把“蔫儿”的状态换成“支棱起来”的干劲了。 会展业借“三场论”破局的具体方向: 一、锚定“试验场”:做全球创新的“首发窗口” 1. 打造“首展经济”赛道 对接外企研发部门,争取“全球首展”“中国首秀”资源,比如将AI硬件、生物试剂等新品首发放在国内专业展会。 联合行业协会设“创新试验展区”,为未成熟技术提供小范围测试场景(如智能穿戴设备的用户体验区)。 2. 升级场馆“试验配套” 在会展中心增设实验室、模拟场景(如新能源汽车的极端环境测试区),满足创新产品的现场验证需求。 二、聚焦“应用场”:做供需对接的“落地枢纽” 1. 从“展品展”转向“场景展” 按行业场景划分展区(如“智慧工厂展区”“老年健康护理展区”),直接匹配产业链上下游(如把机器人企业和制造业工厂拉到同一展区)。 引入“现场签约+落地服务”环节,联合地方政府、园区提供政策咨询、场地对接等配套。 2. 激活“区域会展”的下沉价值 针对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如东莞的电子制造、佛山的家居),举办细分领域展会,让创新成果直接对接本地企业的应用需求。 三、紧扣“利润场”:做商业价值的“放大器” 1. 拓展展会的“盈利链路” 不止靠展位费,延伸出“展品代销”“供应链撮合佣金”“后续技术服务对接”等盈利点。 - 为参展商提供“市场调研+渠道拓展”打包服务,帮其快速打开中国市场。 2. 吸引“高价值参展主体” 定向邀请能带来订单的外企、有采购需求的国企/民企龙头,提升展会的“交易转化率”,让参展商切实感受到“来中国展会能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