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自办展确实很难。
大家发现没有?最近这几年,很多展馆都开始动心思,自己办展了。
其实,很多展馆前些年早就悄悄布局,搞了自己的品牌展会。但更多的展馆,是这一两年才真正下定决心,把“自办展会”当成个正经事儿来抓。
为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嘛!
这几年市场环境变化快。对一些展馆来说,光靠租场地收租金,远远不够,压力太大了,总想开辟个新的增长点。所以,在展馆运营之外,他们又设立了自办展板块。
但是,话又说回来,展馆自己办展,那可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您别看它有场地这个天大的优势,但真要把一个展从无到有、再到红红火火地办起来,那受到的限制可真不少,处处都是“紧箍咒”。
第一个难:怎么跟客户“不伤和气”?别跟客户抢饭吃?
这是最直接的一个矛盾。展馆的核心客户是谁?是那些租场地的主办单位啊!
人家来你这儿办个“汽车展”,你转头自己也搞个“汽车展”,人家来你这儿办个五金展,你也办个五金展,时间还挨着,主题一样或者差不多,那人家主办肯定不干啊!这不是抢生意(赶客)嘛?以后谁还敢来你这儿办展?
所以啊,展馆自办展会,首先得“避嫌”。
好的主题、热门的题材,基本上都被那些专业的主办单位占完了。
你总不能去抢别人的饭碗。那剩下的呢?往往就是些比较小众、比较“冷”的题材。
你说,专挑这些没人要的题材来做,难度能不大吗?这就像别人挑剩下的菜,你得用这些菜做出一桌宴席来,考验的是真功夫。
第二个难:体制内的“束手束脚”
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国有展馆的同仁深有体会。很多展馆都是国资背景,办展是个投资行为,需要真金白银地投钱、需要组建团队、需要市场推广。
但国有体制下,花钱、用人都有规矩,不能像民营企业那样“一言不合就砸钱”。
自办展投入大啊。他投一分钱都得有说法,都得对结果负责。万一亏了,这责任谁来担?
所以啊,决策过程就会特别谨慎,甚至有点畏首畏尾。这种“怕犯错”的心态,在需要魄力和快速反应的展览行业里,有时候就显得特别吃亏。
这不像民营老板,看准了方向,拍板就干,盈亏自己扛。
第三个难:专业的人不好找,也留不住
办展是个系统工程,最核心的是什么?是人!是那个能拉来参展商、能招来观众、能把现场管理得井井有条、会打造品牌展会的团队。
可展馆过去的强项是物业管理、是场地服务,真要组建一支能征善战的招展销售团队、项目管理团队,那可是个大难题。
为啥难?还是钱和机制的问题。
由于投资上的限制,展馆在引进优秀人才时,在薪酬待遇上可能就没那么有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激励机制往往不够灵活,不够“刺激”。你想啊,人家民营公司可能一个项目做好了,奖金能发一大笔。
展馆这边呢?可能就是发点过节费,或者评个“先进个人”。这对于需要冲劲的销售人才来说,吸引力自然就打折扣了。没人才,再好的想法也是空中楼阁。
第四个难:外部竞争白热化
就算以上三个难题都解决了,展馆真正办起展来,还得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现在的展览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不是说你有个场地,就能把展办好的。
市场上有经验丰富的民营主办,有资金雄厚的外资巨头,还有各种线上平台的冲击。
你一个刚入行的“新兵”,要怎么跟这些“老江湖”们竞争?人家品牌响、渠道广、客户关系深,你拿什么去跟人家拼?
所以啊,展馆自营展会,真是一步一个坎。特别是国资背景的展馆,更爱惜自己的“羽毛”,生怕办砸了,既损失了钱,又坏了名声。
但是,路是人走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觉得,这事儿肯定不是死路一条。关键在于,要换个思路,不能再用老眼光看问题。
怎么换思路?核心可能就在于“合作”与“结合”。
你展馆有场地、有政府资源、有本地影响力,但你缺经验、缺团队、缺市场化的机制。那正好啊,市场上有那么多擅长办展的民营主办、外资主办,他们缺的可能就是稳定的场地和资源。
大家坐下来好好聊聊,怎么合作?
是不是可以搞“合资”呀? 你出场地和部分资源,他出团队和运营经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是不是可以做“定制化服务”呀? 你不直接办展,而是为那些有潜力的主办提供更深度的服务,比如联合营销、数据共享,从“房东”变成“合作伙伴”。
是不是可以搞“生态联动”呀? 把你的展会和本地的产业、旅游、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做出别人复制不了的特色。
这些模式,现在行业里已经有不少展馆在悄悄尝试了。虽然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模板,但大家都在摸索。
总而言之,展馆自营展会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它考验的不仅是资源,更是智慧、勇气和开放的心态。最终能走通的,肯定是那些既能认清自身局限,又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借力打力”的展馆。
所以啊,这事儿就看谁能想明白,谁能迈出那一步,谁能把合作的文章做足。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