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有多重要?在会展业中的地位有多高?这么说吧,展位就是“帝位”。没有展位,会展业基本不复存在。干会展的人都说自己知道“展位”。其实“展位”并不简单,很多人不一定说得清楚。
一个展位,联通整个会展业。
展商(参展企业)通过展会主办方购买(租赁)展位的短期使用权。
展会主办方通过会展场馆购买(租赁)场馆的短期使用权。
展商(参展企业)委托搭建商对展台进行设计搭建。
主场服务商就像个大管家,受主办方的委托管理着展会现场。
观众在开展时间段进场参观,与展商对接、商谈合作事宜。
而会展科技、广告、印刷、物流、酒店、餐饮等配套服务围着一场展会转。
所有这一切都受会展主管部门的监管。
会展研究机构和大学院校则围绕着“展会”开展研究和教学。
以上环节,基本构成了整个会展产业链。
可以说,会展产业链的起源,就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展位”。
整场展会最大的甲方——展商,正是因为购买(租赁)了整场展会的“操盘手”——主办方所规划和提供的某个展位的短期使用权,并充分利用在展位上搭建起来的展台作为展示、商谈场景,所以才像蝴蝶效应一般,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把相关服务机构全都带动了起来。
没有展位,“会展产业链”将变得很虚,不结实啊,易崩塌(驾崩)啊。
所以说,一个展位带动了整个会展产业链,一点都不虚。它的意义就是这么重大。
一个展位,就是一个商业场景
百度百科解释说,展位,一般是指在展会上用来展出商品和图片等物品的单位空间。我认为说得太复杂。
其实展位就是主办方向会展场馆购买(租赁)场馆的短期使用权之后,再划分成若干个空间,转租给展商的“位置”。
就像商场,把一些商用铺位租给一些做生意的人,可以收取租金。
两者的区别在于,商场一般是长租,而展位是短租(一般的展会基本租期为5天,其中布展2天,展出加撤展共计3天)。
展位可以划分为标准展位(标摊、变异也包含在内)和特装展位,也可以划分为室内展位和室外展位。
标准展位规格为3m*3m,提供的标准配置一般包括:一桌两椅两射灯(或日光灯),一个220V5A的插座,一个纸篓,三面围板。就像家具电器齐全的酒店公寓,客户可以拎包直接入住。
特装展位租赁的是光地,一般为36平方米起租,不提供任何配置,如有需要可向主场搭建商提前预订或现场租赁。展商租下展位后,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由其委托的搭建商对展台进行设计搭建,以便在开展期间使用。
打个比方,特装展位就像平地起高楼,在一块空地上盖了一座装修豪华的大别墅,更便于客户谈“大生意”。所以特装展位有时候也被叫做“豪华特装”。
可以说,一个展位,就是一个商业场景,一个展示空间,一个交流机会,一个交易平台,能够将展商、主办方、会展场馆、观众、搭建商及其他服务商紧密地联系起来。
你所看到的展位,都是有形的展位,肉眼可见的展位。我看到的展位,承载着会展人的梦想。
所有人都围着展会在奔忙,而展会的基本元素,就是展位。
在布展期间,当我们走进会展场馆,我们会看到展馆之中,伫立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特装展位,还有一排一排的标准展位。
搭建工人们会一点一点把一个个漂亮展台搭建起来,就像无数勤劳的蜜蜂,瞬间便筑起一个个完美的蜂巢。你看到的是奇迹,我看到的是感动。
在开展期间,你会发现整个展馆都变得漂亮起来,就像原来的毛坯房突然变成了精装房,所有家具、用具、装饰都已齐全,一个个展商(参展企业),就像一位位房子的主人,站在自己的展台上热情地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即便是到了撤展环节,观众逐渐散场,展商准备撤离,搭建工人们仍需再次“登上舞台”,围绕着一个个展位开展工作——之前,他们将无数零件拼装成型,如今,又需要将它们拆成零件,还展馆一片洁净和安宁。
从业多年,我始终认为,热闹的场景背后,是无数的商机,是无尽的可能。
一个个展位的背后,是一家家奋发图强的企业,是无数个赖以谋生的家庭,是一个个靠卖展位拿提成养家的展会销售,是数不清的赖以生存的会展服务商。他们支撑起了中国的产业,中国的经济,和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