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产业园区发展真的是“压力山大”。全国园区空置率平均都到23.6%了,不少二线城市新园区空着的地方比用着的还多。
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从疫情爆发到今天,有多少企业从园区撤走了?又有多少园区现在已经沦为“空城”?
为什么会这样?
说白了就是市场环境不好,不少企业撑不下去了,缩水了,转型了,被兼并了,或者倒闭了。
另外就是很多园区供需严重不匹配,而且大家都在走“复制粘贴”路线。
再有就是很多园区不管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股脑把数字经济、高端制造这些热门标签往身上贴,最后大家都在抢同一批企业,陷入恶性竞争。
现在还有很多园区在公平竞争政策出台后,仍在用“靠关系、拼补贴、拉郎配”的老一套招商方法,真的有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2025会展产业园现状:大多陷入死局,只能断臂求生
会展产业园在这堆园区里,算是有点“特殊技能”的选手。
毕竟会展行业可是出了名的“带货王”,据说1块钱的会展收入能带动9块钱的周边消费,从酒店餐饮到交通物流全都能盘活,因此受到一个城市青睐。这句话也不知是哪个家伙先说的,有点扯,也有点道理,无法反驳……
不过会展也有自己的“痛点”。会展火爆的时候,很多企业抢着入驻;但会展低迷的时候,企业撤走,园区空着吃灰,如同鬼城。
不同会展产业园的“生存之道”
现在国内的会展产业园,基本能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傍大腿型”,典型代表就是上海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靠着国家会展中心和超方便的交通枢纽,它直接把会展上下游企业全聚到了一起。从场馆运营公司到展会策划团队,再到广告、物流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圈。现在已经有315家企业入驻,一年能贡献2.16亿元税收,妥妥的“优等生”。
第二种是“产业联动型”,像澄海玩具产业总部基地。它把会展和本地特色产业深度绑定,打造出一个集产品展示、贸易洽谈、技术发布于一体的平台。以后澄海的玩具企业不用到处跑展会,在家门口就能对接全球客户,产业辐射力直接拉满。
第三种是“全能综合体型”,杭州大会展中心就是例子。125万平方米的超大空间,不只是办展会,还搭配了商业中心、写字楼、酒店,直接变成一个城市级的综合服务体。二期工程还在加码建设,未来这里估计会成为杭州的新地标。
光鲜背后的“一地鸡毛”
别看有些会展产业园表面风光,实际问题可不少。
最严重的就是“规划拍脑袋”。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搞政绩,不管当地有没有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砸十几个亿建超大场馆,配备会展产业园。
结果展馆里的展会一年就办几场,剩下时间全闲置,每年光维护费就要几千万,成了财政黑洞。
而园区招商呢,也招不上来,预备好的几栋大楼,只有几户入驻,每天求着企业:“你来吧,来吧。”
浙江某城号称要打造区域会展高地,引来了几家会展公司,结果开工三年还在改方案,工地都快长草了。
北方某城也是这样,疫情期间搞了个会展产业园区,几年下来只有不到10家会展公司入驻,今年还跑了几家。倒是有十来家搭建公司注册地选择在园区内,不过没人办公罢了——虽然你免租,但人家连管理费、卫生费都不想给你交。
园区运营管理也是个“老大难”。很多园区的运营团队都是“半路出家”,招商能力不足,现场服务又跟不上。
重点说说招商环节。
大家都在用政策补贴抢企业,不少园区承诺的补贴(奖励)政策无法兑现。没入驻之前企业是大爷,入驻之后企业是孙子。
还有不少园区陷入“赔本赚吆喝”的恶性循环。胡乱对赌惹的祸。有个西部园区算过一笔账,给企业的补贴和企业带来的税收比达到3:1,完全不划算。
破局还得靠“新思路”
想要摆脱困境,会展产业园得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规划要“接地气”。别再盲目追求大而全,要根据当地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交通条件做科学评估。可以学学模块化建设,先建一部分试试水,等市场起来了再扩建,降低投资风险。
其次是断臂求生,尽快转型。在经济没发展起来之前,在会展业没发展起来之前,不要搞什么会展产业园,尽早改作其他用途,或者把他卖了。
目前国内大多会展产业园区陷入死局。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北上广深再加一个成都还有建设会展产业园区的必要,其他城市真没有这个必要。你实在想做,就做一个小型会展园区,先试一下,证明你真的不行。要不然船造得太大了,不好掉头。
已经陷入泥潭的会展产业园区,这位业内人士建议——尽早改作其他用途,或者把他卖了,反正留着也是长草,有实力的会展公司不需要入驻这样的园区,也不喜欢跟同行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