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联合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发布了《2025年全球展览业经济影响报告》(Global Economic Impact of Exhibitions 2025 Edition)。这份权威报告通过系统的经济计量模型和综合分析方法,全面评估了全球展览业在2024年的经济贡献和影响力。报告显示,全球展览业在2024年创造了3679亿欧元(3982亿美元)的总经济产出,支撑了430万个工作岗位,对全球GDP的贡献达2154亿欧元(2331亿美元),充分彰显了展览业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引擎的地位。
一、经济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 1.1 经济影响的三大组成部分 报告采用了标准的投入产出(Input-Output)模型来评估展览业的经济影响,将其分解为三个层次: 直接影响(Direct Impacts):指展览活动直接产生的经济活动,包括展览策划和组织过程中的直接支出、参展商和观众的差旅费用,以及其他与展览相关的直接支出。2024年,全球展览业直接支出达1500亿欧元(1623亿美元),直接创造了180万个就业岗位,产生了875亿欧元(947亿美元)的直接GDP贡献。 间接影响(Indirect Impacts):也称为供应链影响,指展览活动对上游供应商产业的带动作用。例如,展览场馆需要采购能源、食品原料等投入品,许多展馆还需要外包市场营销、设备维护、清洁、技术支持、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 诱发影响(Induced Impacts):指展览业从业人员将其工资收入用于消费时对更广泛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例如,酒店员工将收入用于租房、交通、餐饮和娱乐等消费。 1.2 核心评估指标 报告使用三个核心指标来衡量经济影响:
经济产出(Economic Output):包括所有商业销售额 GDP贡献(Gross Domestic Product):定义为商业销售额减去中间投入 就业岗位(Jobs):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1.3 乘数效应分析 研究发现,全球展览业的产出乘数为2.45,这意味着每1欧元的展览直接支出能够在全球经济中产生额外1.45欧元的间接和诱发支出。这一乘数效应充分说明了展览业强大的经济带动能力。 二、研究方法论 2.1 数据收集与整合 研究团队采用了多元化的数据收集方法: 现有研究整合:分析了13个国家的展览业经济影响研究报告,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危地马拉、印度、墨西哥、秘鲁、波兰、英国和美国。这些现有研究覆盖了全球展览业直接支出的约75%,为全球估算提供了坚实基础。 UFI数据库:利用UFI维护的展览业数据,包括净展览面积、参观人数和参展商数量等关键指标。 第三方数据源:整合了来自世界旅游组织(UN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等机构的相关数据。 2.2 计量经济模型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计量经济模型,用于估算尚未进行专门研究的国家的展览业活动: 模型输入变量包括:
商务入境人数 国际商务旅行支出 国内商务旅行支出 GDP和人均GDP 服务业和整体经济总产出
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展览支出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于发达国家的展览活动相对于商务旅行支出的比例更高,因此模型中也纳入了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 2.3 经济影响评估框架 研究采用了各国的经济影响乘数来进行分析。对于缺乏展览业专门乘数的国家,研究团队使用了WTTC和牛津经济研究院维护的旅游业乘数。这些乘数基于各国的投入产出表,详细描述了某一产业支出在经济中产生的连锁反应。 三、主要目的地会展经济效应分析 3.1 北美地区:全球会展经济领军者 北美地区在2024年展览业经济表现最为突出: 直接经济效应:
直接支出:711亿欧元(7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7.4% 展览面积:4780万平方米,占全球的34.6% 参观人数:8890万人次,占全球的28.0% 参展商数量:166万家,占全球的35.5%
总体经济影响:
总产出:1747亿欧元(1891亿美元),占全球的47.5% GDP贡献:1103亿欧元(1194亿美元),占全球的51.2% 就业岗位:197.6万个,占全球的46.0%
发展特点:
单位参展商支出最高,达42,835欧元/参展商 场馆利用效率极高,每平方米场馆产生23,559欧元的总产出 展览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高,乘数效应显著
3.2 欧洲地区:传统会展强区 欧洲作为现代展览业的发源地,保持着重要地位: 直接经济效应:
直接支出:446亿欧元(483亿美元),占全球的29.7% 展览面积:4320万平方米,占全球的31.3% 参观人数:1.017亿人次,全球最多,占32.0% 参展商数量:129万家,占全球的27.6%
总体经济影响:
总产出:1077亿欧元(1165亿美元),占全球的29.3% GDP贡献:538亿欧元(583亿美元),占全球的25.0% 就业岗位:107.1万个,占全球的24.9%
发展特点:
参观人数全球最多,体现了欧洲展览业的吸引力 展览密度高,专业化程度强 历史悠久的展览中心众多,品牌影响力强
3.3 亚太地区: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 亚太地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直接经济效应:
直接支出:284亿欧元(308亿美元),占全球的19.0% 展览面积:3560万平方米,占全球的25.8% 参观人数:8400万人次,占全球的26.4% 参展商数量:132.5万家,占全球的28.4%
总体经济影响:
总产出:731亿欧元(791亿美元),占全球的19.9% GDP贡献:441亿欧元(477亿美元),占全球的20.5% 就业岗位:102.9万个,占全球的23.9%
发展特点:
展览面积增长迅速,新建场馆众多 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展览活跃 政府支持力度大,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加
3.4 其他地区概况 中南美洲:
直接支出35亿欧元,占全球2.3% 拥有3430万参观人次,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 人均展览支出相对较低,增长空间巨大
中东地区:
直接支出18亿欧元,占全球1.2% 迪拜、多哈等城市正在成为区域会展中心 基础设施现代化,国际化程度高
非洲地区:
直接支出6亿欧元,占全球0.4% 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巨大 南非是区域内最主要的会展市场
四、全球展览业发展特点分析 4.1 产业规模与经济地位 全球排名:如果将全球展览业的GDP贡献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它将排名全球第57位,超过匈牙利、卡塔尔、尼日利亚和厄瓜多尔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产业对比:展览业直接产生的经济产出超过了许多大型全球产业,包括机床制造业和医疗外科设备制造业。 4.2 效率指标分析 场馆利用效率:
全球平均:每平方米场馆产生8,500欧元的总产出 北美地区效率最高,达23,559欧元/平方米 这反映了不同地区在场馆运营和展览组织方面的效率差异
参展商价值创造:
全球平均每个参展商创造78,800欧元的总经济产出 北美地区最高,达105,245欧元/参展商 体现了不同市场的商业活跃度和交易效率
4.3 产业链特征 高度国际化:展览业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约有相当比例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来自海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 产业融合性强:展览业与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建筑等多个产业紧密关联,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 知识密集型服务:现代展览业越来越依赖于专业化的服务,包括数字化营销、数据分析、虚拟展示技术等。 4.4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存:北美和欧洲作为成熟市场,在效率和专业化方面领先;亚太等新兴市场在规模扩张方面表现突出。 发展模式差异:
北美:市场化程度高,商业展览为主 欧洲:专业展览发达,行业细分明显 亚太:政府主导色彩较浓,综合性展览较多
4.5 数字化转型趋势 虽然报告主要关注2024年的数据,但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数字化正在深刻改变展览业:
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日益普及 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成为标准配置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五、结论与展望 UFI的这份报告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翔实的数据分析,全面展现了全球展览业的经济影响力。主要发现包括:
展览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创造了3679亿欧元的总产出,支撑了430万个就业岗位。 区域发展特色鲜明,北美在经济效率方面领先,欧洲在参观人数方面占优,亚太地区增长潜力巨大。 乘数效应显著,每1欧元的直接支出能带动2.45欧元的总经济产出,充分说明了展览业的经济带动作用。 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展览业与众多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是促进贸易、投资和创新的重要平台。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展览业有望在促进国际贸易、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各国和地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的展览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这一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附录:研究方法论详解(Methods) 6.1 研究方法概述 UFI和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团队采用了一套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整合了现有研究成果和展览业数据,构建了全球展览业经济活动和直接支出的计量模型。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约四分之三的全球展览业直接支出已经被各国具体研究所覆盖,为全球估算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6.2 研究步骤详解 6.2.1 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一步:UFI数据库分析
收集并分析UFI维护的展览业核心数据,包括: 净售展览面积(平方米) 参观人数统计 参展商数量 展览场馆容量数据(基于《2024年UFI全球展览场馆地图》)
数据标准化说明:UFI采用ISO 25639-1:2008 (E/F)标准定义,确保数据的国际可比性。部分市场统计"到访人次"而非"参观人数",研究模型在计算时进行了相应调整。 第二步:现有研究整合 研究团队系统分析了13个国家的展览业经济影响研究,这些研究覆盖时间跨度从2011年到2018年,包括:
发达市场研究:美国(2018年)、英国(2012-2013年)、德国(2018年)、法国(2011年)、加拿大(2014年)、澳大利亚(2015年) 新兴市场研究:印度(2017年)、墨西哥(2016年)、波兰(2015年)、秘鲁(2014年)、危地马拉(2017年) 从每项研究中提取的核心指标: 直接支出规模 直接增加值(GDP贡献) 直接就业岗位 总参与人数
6.2.2 计量经济模型构建 模型设计理念: 针对尚未开展专项研究的国家,研究团队开发了计量经济模型,通过经济和旅游业数据来估算展览业活动规模。 核心数据输入: 数据类型 具体指标 数据来源 商务旅行数据 商务入境人数 UNWTO、各国统计局 国际商务旅行支出 IMF国际收支统计 国内商务旅行支出 Oxford Economics/WTTC 经济基础数据 GDP总量 Haver Analytics、各国统计局 人均GDP Haver Analytics、联合国 总人口 联合国、各国统计局 产业结构数据 服务业总产出 各国统计局、央行、财政部 全经济总产出 各国统计局、央行、财政部 模型构建过程:
相关性分析:首先分析展览支出与各经济指标的相关性 回归建模: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主要解释变量包括:
国内外商务旅行总支出(正相关) 人均GDP(正相关,反映发达程度) 服务业占比(正相关)
模型验证:使用已有研究的国家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和校准 参数调整: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进行参数微调
模型发现:
展览支出与GDP呈现强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的展览支出占商务旅行支出的比例更高 人均GDP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反映了市场成熟度
6.2.3 经济影响评估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应用: 研究采用标准的投入产出(I-O)模型来评估展览业的完整经济影响:
基于实际展览支出数据或模型估算值 包括展览组织、参展商支出、观众消费等 使用行业增加值率计算GDP贡献 根据行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就业岗位
使用各国投入产出表分析供应链影响 计算上游产业的连锁反应 重点关注:场馆运营、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务服务等
基于从业人员收入和消费倾向 使用收入乘数计算消费带动效应 考虑不同国家的储蓄率差异
乘数来源与应用:
优先使用:各国展览业专项研究中的乘数 替代方案:WTTC旅游业乘数(基于OECD投入产出表) 乘数校准:根据展览业与旅游业的差异进行调整
6.3 地方政府可借鉴的评估框架 6.3.1 地方展览业经济影响评估步骤 第一步:基础数据收集 地方政府可按以下框架收集数据:
年度展览数量(区分专业展和消费展) 总展览面积和净售面积 参展商数量(本地/外地/国际) 参观人数(专业观众/普通观众)
主办方支出(场租、搭建、营销等) 参展商支出(展位费、搭建、差旅、营销等) 观众支出(门票、交通、住宿、餐饮等)
展览服务企业数量和营收 相关就业人数 税收贡献
第二步:直接经济影响测算 采用以下公式框架: 直接经济影响 = 主办方支出 + 参展商支出 + 观众支出 + 服务采购 其中: - 主办方支出 = Σ(场地租赁 + 营销推广 + 人力成本 + 运营支出) - 参展商支出 = 参展商数量 × 平均支出 - 平均支出 = 展位费 + 搭建费 + 人员差旅 + 营销物料 + 商务招待 - 观众支出 = 观众人数 × 平均停留天数 × 日均消费 - 日均消费 = 住宿 + 餐饮 + 市内交通 + 购物娱乐 第三步:间接和诱发影响评估 地方政府可采用简化的乘数法: 总经济影响 = 直接影响 × 综合乘数 其中综合乘数可参考: - 一线城市:2.3-2.6 - 二线城市:2.0-2.3 - 三线城市:1.8-2.0 6.3.2 地方特色指标体系 除了标准评估指标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建立特色指标: 产业带动指标:
展览业对优势产业的促进作用 新产品发布和技术交易额 投资合作意向金额
城市营销指标:
媒体曝光度和广告价值 城市品牌提升效果 国际知名度变化
社会效益指标:
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人次 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数 公共服务改善程度
6.3.3 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收集标准化:
制定统一的数据收集模板 明确统计口径和范围 建立数据审核机制
多源数据交叉验证:
主办方申报数据 场馆运营数据 税务部门数据 行业协会数据
动态更新机制:
建立展览业数据库 定期更新关键参数 跟踪分析变化趋势
6.4 国际经验与本地化应用 6.4.1 国际最佳实践 德国模式:
由AUMA(德国展览业协会)定期开展研究 建立完整的展览业统计体系 注重展览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分析
美国模式:
事件产业委员会(Events Industry Council)主导 强调展览业的创新功能 重视ROI(投资回报率)分析
新加坡模式:
政府主导的系统性评估 强调展览业的国际化水平 注重与旅游业的协同效应
6.4.2 本地化应用建议 因地制宜选择评估重点:
制造业基地:重点评估产业促进效应 商贸中心:强调贸易促进功能 旅游城市:突出文旅融合效益
建立长期监测机制:
年度评估报告制度 重点展会专项评估 政策效果跟踪分析
推动数据共享合作:
政府部门间数据打通 与行业协会建立合作 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
6.5 方法论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6.5.1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部分国家和地区缺乏系统数据 私营展览活动数据收集困难 线上线下融合活动统计复杂
假设展览业与旅游业乘数相似 未充分考虑区域差异 动态效应评估不足
虚拟展览经济影响评估 展览衍生服务统计 长尾效应测算
6.5.2 未来改进方向 大数据应用:
利用移动通信数据分析参观者流动 运用消费数据评估经济影响 采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传播效应
动态模型开发:
建立展览业经济影响动态模型 考虑时滞效应和累积影响 纳入创新溢出效应
评估体系完善:
增加绿色会展评估指标 强化数字化转型影响评估 建立展览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详细的方法论解析,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套评估体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展览业经济影响评估机制,为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