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五五”规划(2026-2030)的编制,已提上政府工作议程。
编制会展业规划的历史回顾
会展业列入国家五年规划,始见于2011年3月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虽然只有一句话,即“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涉及会展业的只有9个字!),但对于会展业的发展而言,堪称标志性事件。
深圳是全国最早出台地方性会展业规划的城市——2007年7月,深圳市政府官网
发布了市贸易工业局编制的《深圳市会展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上海、北京、广州三大会展城市则是在2011年首次发布各自的“十二五”会展业规划。2013年,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州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13-2020年)》,应属“十二五”会展业规划的细分规划。
“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各地编制会展业规划(包括省级规划)趋于普遍。因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分工,许多地方将会展业纳入商务规划之中。而在省及大中城市的中长期规划中,会展业在服务业的规划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行业。
此外,在企业层面,国资委系统的会展企业在“十四五”时期普遍开展了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内容的基本框架
我国编制中长期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规划编制工作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并且不断创新。与此同时,规划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进一步规范。
会展业发展规划的内容构成,一般包括两方面:
一是,总结上一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如编制“十五五”时期会展业的发展规划,要总结“十四五”时期会展业的实际情况。
总结情况,要分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个部分。
二是,规划未来五年(2026-2030年)的发展。
编制“十五五”会展业的发展规划,包括顶层设计和实施举措两个部分。
顶层设计,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实施举措,提出实现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编研规划的方法论
一要把握发展大势。大体有三方面:
首先,要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如2025年由关税战引发的全球性经济下行的走势,就是当前宏观经济趋势的重要反映。
其次,要把握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变化、根据自身长远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经济和产业政策。
第三,要把握会展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要深入调查研究。重点有三:
全面地了解规划对象地区(指省或市)的展览业、会议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了解规划对象地区会展项目、会展场馆、会展企业的实际情况;
有比较性地了解会展业先进地区的发展情况;了解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接近地区的会展业发展情况。
三要明确编研工作原则。主要做到四个结合: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目标导向,指确定“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问题导向,指通过调研,梳理“十四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两者结合,为编制规划提供思路。
顶层设计与具体落实相结合的原则。应在明确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前者指引后者,后者保障前者。两者相辅相成。
创新促进与对标先进相结合的原则。存量时代拓展增量,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降低创新成本。
专家献策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的原则。目前,规划基本是委托第三方编制。受托方组成专家组,从事规划编研。但不能闭门造车,应在调研中问计于会展业者,以利集思广益。
编研会展业“十五五”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会展业规划是会议业+展览业的规划。许多地方做规划,名为会展业规划,实则是展览业规划。
二是,会展业规划是行业规划,而非政府主管机构的部门规划。
三是,规划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一个贯彻、三个服务”,即: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服务、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服务、为扩大内需服务。
四是,作为子规划,会展业规划应与本地区“十五五”规划相协调。因此,会展业规划一般出台于本地区“十五五”规划公布之后。在会展业规划编研过程中,要主动向负责编制本地区规划的发改委汇报,听取指导性意见,并为本地区规划中的会展业内容提供建议。
五是,规划要体现会展业融合发展、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趋势。其中,融合发展着重体现“会展+”。
六是,规划会展项目的发展,应根据会议项目、展览项目发展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规划意见。要避免只讲展览项目、只讲政府项目、只讲大型项目或老项目的情况。省级会展业规划不能只讲省会城市的项目。
六是,促进会展业市场主体的发展,是规划的重点之一。要以创新举措推动会展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在以往的一些规划中,这个部分或被忽略,或措施老套。应将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的措施之一。